计件制企业的工资算法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,其实要设计得合理不容易(要兼顾各种因素)。
我们客户中比较常见的是采用保底计件,即当员工计件工资达不到按计时算的工资时,按保底工资算(保底工资一般根据员工的技能熟练程度不同而定,如张三是3000,而李四是2000,也有些企业的保底工资是按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)。
简单举例;A本月正班是上了120小时(为便于计算,暂不考虑加班情况),其计件工资是900,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(按保底底薪)1500计算其应拿工资为1500*120/(21.75*8)= 1034.5,那么按1034.5给他算工资。这样可以避免劳动法中的最低工资标准问题。
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,基于企业成本方面考量的话,我觉得用计件效率去评估和核算工资的算法对企业和员工都有利。所谓计件效率,即是员工每小时的计件产值。如:
A员工本月计件工资是1500元,出勤120小时,其计件效率=1500/120=12.5元/小时;
B员工本月计件工资是2000员,出勤200小时,其计件效率=2000/200=10元/小时。
所以你看,A和B的效率差异就出来了。A员工对企业是更用利的。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企业成本,如用120小时完成特定工作量耗用的电费是120度的话,那么用200小时完成就耗用200度电了。从大的角度去想的话,还涉及到其他的成本比如设备占用成本、员工其他成本(如社保等)。这样,你就明白,同样的工作过量,在同的工作时间里,用A这种效率的员工只需要80人,而用B这种效率员工需要100人。本来要100台设备1000平米厂房的,用A员工的话,只要80台设备800平米的厂房就可以了,这帮企业节省了多少成本呢。
知道效率的好处之后,那么在制定薪酬方案的时候,你就可以采用“奖勤罚懒”的做法了,比如我们制定一个计件效率基数(如上面提到的12.5元/小时或者当地最低时薪),当员工的效率高于此数时,就应该奖励,如奖励其工资的10%(可以分档奖励,如超过效率基数20%的奖10%,超过50%的奖励20%等),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(其实也是在为企业节省成本)。
这只是简单的逻辑,真正的薪资核算肯定不是这么简单,有更多的工资构成项目,这里仅仅是提供一种思路而已。其实多想想的话,那么班组长一样可以采用这种考核方式,哪个班组的集体计件效率更高,就代表哪个班组长的管理水平高(至少他知道怎么合理安排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,节省了上述企业成本)。